谭冉,201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新闻学专业,现任经济日报报业集团《经济》杂志社新媒体部主任。大学期间,他担任专业班长和山西大学有线广播电台台长,期间主持多场校内外大型会议活动,并成立首家校园融媒体平台——鸭梨山大公众号。毕业后,他进入《经济》杂志社,成为一名记者,期间多次参与全国两会、党代会、博鳌亚洲论坛等大型政治、经济会议的采访报道,并围绕乡村振兴、数字经济、区域治理等选题开展深入报道,共获得3次中国经济新闻奖。此外,他深入基层,围绕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策划多场“智库下行、农产品上行”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在担任新媒体部门主任后,重点探索党媒的新媒体发展路径,负责开发新媒体产品。2023年4月,在从业多年后,他成功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圆了多年的考研梦。
图1:谭冉生活照
01
问:您为什么会选择新闻专业并投身于新闻行业呢?
答:其实大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都没有那么笃定自己将来是否真的愿意朝着与专业相关的道路一直走下去,我也不例外。
当时我选择新闻学的原因,首先从自身优势上看,我更能驾驭文字,对自己通过写作闯出一片天地有一定的信心。其次,从个性和追求上看,我喜欢关注时事热点,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也对做一名记者有着无限憧憬。我自始至终都认为,记者这个职业很辛苦,但很崇高;接触面很广泛,但认知并不肤浅。我也喜欢置身于不一样的场景,接触不一样的人物,涉猎不一样的知识,于是我选择了新闻专业。
图2:参加经济日报庆祝建国70周年视频拍摄
至于为何后来要投身新闻事业,其实大学4年的新闻学习生涯,已是把自己的人生之弓拉满了弦,往哪里投射,每个人的想法不同,选择也就不同。对我来说,从学习新闻专业的那一刻起,我就坚定信念,想把所学知识和未来的职业紧紧贴合起来。因此在临近毕业时期,我就广泛关注了一些媒体单位的招聘信息,最后选择报考了经济日报校园招聘,也很顺利地从大学时期的学习阶段过渡到了工作后的实践成长阶段,成为了一名记者。
02
问:请问您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最有价值的经验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我在大学时期新闻学习最有价值的经验可以总结为夯实基础。大学是每个新闻人夯实基础最好的阶段,从事传媒领域工作后几乎没有太多机会让你再去慢慢消化那些专业理论。所以,如果想要快速投身到新闻岗位上来,就要在大学时期打好基础,先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新闻实践,再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有自己特点的理论体系。这样适应工作的过程就会相对比别人快,心理压力也会少一些。
学习新闻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是,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我能够涉猎很多内容,让我在工作时,脑子里有东西,行动上有指南。
工作单位招人是为了让你为单位创造更多价值,培养你的机会并没有大学那么多,单位也没有等待你继续学习、逐渐适应的义务。通常入职后就会要求你拿出相对专业的姿态投身某件新闻的编排。
因此,从事新闻工作的底气就来自你大学时期新闻学习的积累。大学时期的新闻专业课类多样,实用性强,如:
中国新闻史可以让你了解新闻事业的发展,了解新闻行业的本质。
传播学可以让你掌握传播逻辑,这对今后运营新媒体平台或者数字媒体营销都有帮助。
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和节目评析是很多电视人的第一堂课,学成后也会让你尝试制作一档节目,这也是学习各种视频剪辑软件的大好机会。
新闻采写会要求学生练笔,任何人写作之初都会有畏难情绪,但不要惧怕和逃避。采写的目的不是让你刚开始就写出多么文采斐然的东西,而是学会如何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写出一篇要素齐全的文章。
新闻评论学是为了培育评论的专业素养并建立底层逻辑。好的评论不是简单的有感而发,也不是一知半解、侃侃而谈,而是要运用庞大的知识储备对某一个领域进行纵深挖掘。在这个过程中,新闻评论的专业知识就会引导你去运用这种文体表达正确的价值观。
03
问:对很多同学来说,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与潜心修学提高自己之间,似乎很难平衡,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吗?
答:我认为“在大学时期参加活动”和“潜心修学”并不是对立冲突的两方面。大学4年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并不像高考冲刺一样紧迫,如果时时刻刻绷紧弦学习很可能事倍功半。大学是学校生活到社会生活的过渡时期,一味地躲在学习空间里而不去接触外界,很容易把自己活成“套子里的人”。
对此我的建议是,成绩一定是第一位的,每日应该高质量地把课听好,把老师留的作业做好,考试的时候好好复习争取高分数。剩下的时间就要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实习实践活动。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多增加不一样的阅历、多接触不一样的人,不会在步入社会时显得稚嫩和胆怯,而且可以为自己积累更多的代表作品。
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大学时期能够创作出一些作品、有一定经验的大学生会更受欢迎,因此大家要有意识地去抓住一些实习实践的机会。比如在报社实习时,我们要尽量逼迫自己动笔,选择一份报纸,学习前辈老师的写作框架,从模仿到改进,写得多了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此外,新媒体时代的短视频板块正在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无论是到各大媒体单位工作,还是去任何一家央企国企,甚至是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掌握短视频制作技术都是当下非常抢手的一个技能。所以学弟学妹们不妨可以提前学习这个技术,哪怕自己拍一些日常视频。
千万不要把专注于学业和热衷于课外活动归为两类人的不同道路,否则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会后悔没有享受绚丽多彩的大学生活,一心在外闯荡的人会后悔没有好好学习提升学业,能够平衡这两者的人才能有更大的成就。
图3:大学期间参与学校的各项主持活动
04
问:以您从记者到新媒体部主任的经历谈谈,新闻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素养才能对未来就业有所帮助呢?
答:无论是最普通的编辑记者,还是担任一些其他职务,其本质上都是要做一个脚踏实地的新闻人,只是肩负的任务有所不同而已。新闻人在不同单位、不同工作类别上要求的素养不同,我谈几点最基础的。
一是对新闻的喜欢甚至是执着的态度。喜欢并为之投入是做新闻工作的基础,只有喜欢了才会钻研,才会进一步精进,才会有自信,才会主动创作一些作品。当我们成为一名记者后,现场采访、整理录音,甚至剪片子、加字幕、抠细节、剪音频,而且还要沿着自己的思路、符合逻辑地去展现自己要表达的东西。每一件事情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一开始并不喜欢,那么我们就会把这些当作一种折磨和痛苦。因此,要想深入新闻这个行业,就要喜欢,并且能够和自己较劲,愿意看到自己的成长,并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开心。
二是要有新闻敏感。这是所有媒体人,无论对于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来说都非常珍贵的一种职业素养。即使是常规的新闻报道,要想出彩,就要敏感地把握任何一个细节,既要把触角上伸至新闻本身,又要下延至受众心里。倘若始终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只会按部就班完成任务,那么就无法出彩,没有敏感度就会比别人慢半拍,对一些社会经济类型的新闻来说,就失去了抢占先机的机会。
三是要紧跟时代的创新脚步。互联网时代无论媒体平台更新还是传播方式更新,速度都非常快。在面对一种新的传播途径时,能否创作出一些符合规定又别出心裁的东西,对于媒体人来说很重要。如今传统媒体积极进行的融媒体发展,就是为了创造一些与以往不一样的东西来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更好地推动传媒事业的发展。对每个新闻人来说,创新需要前瞻性的思考、大胆的设想、果敢的尝试和有效的总结,这些我们在大学期间就应该有所经历和积累。
图4:谭冉主笔的封面文章
05
问:您在就业多年后完成了考研的梦想,在毕业后是考研还是就业方面,您有什么哪些体会?
答:这个应该是大家比较在意的话题,而且也是必须要重视的话题。学历是个敲门砖,这一点至少近几年来不会改变。从大的就业环境看,研究生的含金量比本科生高,就业的选择也更多,这是毋庸置疑的。从各大媒体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的招聘上看,在大城市,大家印象中的“优质岗位”都偏向于研究生。因此,在校学生还是以学业为主,将成绩放在首位,努力继续深造。
我的建议是根据自己未来想要去的城市和单位来选择。想去大城市实现高质量就业,学历是贴在你身上的第一块金,因此势必要鼓足干劲、力学笃行。
当然,考研并非是成功的唯一道路,先扎根基层、积累工作经验,然后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提升学历,学习一些能辅助工作的专业也是很好的选择。
此外,关于就业问题,纵观身边这么多同学同事走过的路,我建议各位学弟学妹,要在大四短暂的“焦虑期”静下心好好想想自己到底喜欢干什么?什么工作能让你有心动的感觉?这对于人生道路非常重要。如果这个问题没有想清楚,糊里糊涂去深造、去工作,你会一直处在一种自我怀疑的状态。
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人只有在自己愿意为之付出的领域生根发芽,才不会让自己时常处在迷茫中,也才会有所建树。
06
问:您对山大的新传学子有什么寄语吗?
答:时间会证明很多事情,每个人无论怎么发展,最终都会有个相对稳定且又熟知的地方能够让你停下来回忆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让你评判是否坚守了自己的初心,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与价值。但往往这样的思考过于滞后,有些启蒙晚的人甚至到了无力改变什么的时候才会醒悟,当然,这也是人生常态。
因此,我想通过这次访谈告诉学弟学妹们:
第一、时刻都要建立一种超前规划的思维观。无论在做什么事之前都要提前有所规划,并为之付出汗水。
第二、他山之石,固然可以攻玉,但别人的风景再好,也终归是别人故事里的内容。每个人的路不尽相同,每个人遇到的机遇也不同,没有必要刻意模仿,要快速找准自己的路,学习他人对事对物坚韧的态度。
第三、要有主动性,毅然去发现和探索。始终保持主观能动的学习状态,避免后知后觉和摇摆不定。
你们的路还很长,等着你们的风景还很多,从现在开始做,一点也不晚。
图5: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采访感言:
“望得雾霭思窥日,一遇拨云见烟霞。”谭冉学长在大学时期结合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未雨绸缪,在毕业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并向着这个方向不断前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媒体人。观他人风景,寻自我晴空。同为新闻学子,我们也要在这宝贵的四年里,结合不断发展变迁的时代,找到自己心中的“太阳”。无论前路多么遥远迷茫,都要朝着这个方向前行,夯实基础,笃行不怠,扎实专业素养,掌握更多技能,为未来铺路,为将来奠基。
撰稿人:韦丁楠张炯裕
二审:韩晓芳
三审:庞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