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欧宝网页版登录入口  |  设为欧宝网页版登录入口  |  加入收藏  |  中文版  |  English
当前位置: 欧宝网页版登录入口» 学术科研» 学术动态
学术科研
学术动态
“文瀛·新传讲堂”系列讲座(一)—刘海龙 教授 : 作为平台学科的传播学
时间:2020-10-26 阅读次数:

2020年10月21日,山西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文瀛·新传讲堂”系列讲座开讲。首场讲座嘉宾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海龙教授,讲座的主题为“作为平台学科的传播学”。本场讲座在腾讯会议室举行,由山西大学新闻学院邢云文院长主持。

主讲嘉宾简介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青年);传播系主任,《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研究所主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传播思想史、政治传播、传媒文化。

讲座主要内容

刘老师从物质性的视角重新理解传播学,认为以往的传播学研究局限于信息的传播,忽视或排除了传播的“物质性”传统。麦克卢汉的“泛媒介”观念,以及“创新与扩散”的研究都突破了信息与物的二分法,并因此获得认可。在此基础上,刘老师提出,将传播学视为一个“平台型的学科”,通过抛弃固步自封的“小我”,在成全其他学科的过程中成就“大我”。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内容:

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敞开

刘老师认为,从近年来的学术动向看,传播学正不断向其他学科扩展,有很多新的理论和新的视角进入到传播领域,包括传播的物质性视角、身体具身性、交通与流动性、空间与地理学、声音与声景、社会记忆等相关问题。其他学科对传播学的“重新发明”,使传播学成为很多学科都可以自由介入的学科。

传播研究的两个传统

早期的传播学不仅包括信息的交流、观念的交流、精神的交往,还有“交通”的含义。在电子媒介产生以前,传播和交通是合二为一的。传统的交通运输关注的是“传递”,与精神交往、观念传播不同。也就是说,在精神交往、观念传播之前,还有交通运输“传递”这一物质性过程。

刘老师通过人际传播与病毒传播对比分析发现,病毒的传播扩展了我们对“传播”概念的理解。传统意义上的传播,实际上指的是信息的传播,它只是“传播”概念中一个特殊现象,之所以出现这一误区,是将信息的传播与物质的传播完全分开了。然而,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与物质的分野变得模糊,很难区分什么是物质,什么是信息,以信息内容为中心的媒介观变得不合时宜。

一个例外:“创新与扩散研究”

刘老师认为,创新扩散理论可能是传播理论中最成功的一个案例。这一理论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播学以信息为核心的观念,不将信息的传播称为“传播”,而是称其为“扩散”。之前,“扩散”被排除在传播过程之外,是因为传播只指向信息的传播,而排除了“物”的传播。创新扩散研究的优点就在于摆脱了信息和物的二分法,所以获得认可。

“重新发明”传播学

刘老师提出,用“新传播研究”来替代“新媒体研究”。“新传播研究”就是要用新媒体的特征来修正我们传统的传播学。要跳出大众传播,进入到一个更一般的传播概念,要恢复物质性的传统,重构原有的传播研究。

知识与网络:新传播研究的羽翼

刘老师进一步提出,在新传播研究的背景下,有两个重要的东西需要补充进来,一是“从信息到知识”,回到建构意义和想象,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效果。另一个是“从媒介到网络”,例如,病毒的传播从来没有固定的网络,它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刘老师认为,病毒传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视角,病毒式的传播才是传播更本质的方式,我们所熟悉的大众传播才是传播中一种非常特殊的状态。

作为平台学科的传播学

刘老师强调,传播学不仅仅研究信息传播,它可以扩展延伸到各个学科中,并为其他学科提供基本的理论、前提假设和基础数据。其他学科可以借助平台型学科的视角,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一过程也为平台型学科提供了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想,同时,为传播学提供了新启示。平台学科以开放的方式融入到其他学科之中,通过抛弃固步自封的“小我”,在成全其他学科的过程中成就“大我”。

与师生在线互动

关于“作为一个平台型学科,传播学能干什么?”刘老师认为,传播学可以提供关系的视角、网络的视角,以及中介的视角,尤其后者常常被忽略。传播学告诉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是有中介的。另外,还有“网络节点”和知识的视角。人们需要通过传播建构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刘老师强调,传播学有一些假设可能只是局部性的,不具有普世性。比如议程设置、两级传播等理论,它们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应该盲目地运用到其他领域。

关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些什么东西?”刘老师提出,要把视野放得更开一些,更广一些。社会关系、网络、扩散、中介等问题,都可以作为传播学的问题来理解,都可以进入到这些领域展开研究。

最后,邢云文院长进行了总结:刘老师用一种知识考古学的方法让大家重新认识了传播的本质,把大家对传播学的理解带到了学术研究的最前沿。刘老师不仅提出了问题,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在传播无处不在的时代,传播学究竟走向哪里?刘老师也提出,传播学要从“小我”走向“大我”。

邢院长认为,不只是传播学,当前几乎所有社会学科的知识体系都面临一个大的转向,很多以往的知识体系已经无法解释今天的很多现象。近代以来,启蒙运动思想家所设定的一些基本的知识框架限定了人们对于学科本身的理解。传播学是一个与技术发展结合最密切、表现最突出的学科,刘老师通过对传播学的研究,不仅为传播学本身带来启发性思考,也为其他社会科学在新的知识背景下建构知识体系,提出了具有启发意义的路径。

山西大学新闻学院 联系电话:0351-7011855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邮编 030006) (晋)ICP备05000471号
建议浏览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Mozilla1.7、IE6.0版本浏览器